無形資產的價值體現方式多元,企業須先活化智財管理思維
智慧財產權與創新技術有著高度關聯性,組織及企業投入大量資源的研發成果,若沒有智財權來保護,就好像忘了上鎖的家門,將任由他人隨意翻箱倒櫃。筆者認為智財佈局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企業對於研發的投入,更精確地說,想要應用創新技術於市場上攻城掠地,兩者需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再者,將智財權用來作為技術保護之手段已是眾所皆知,在這市場高度競爭且動態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尤其是台灣企業)如何用更多元且嶄新的思維管理智慧財產並創造價值,是亟待大家集思廣益的議題。
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期間,一場由經濟部工業局、工研院攜手全球知名智慧財產權專業雜誌IAM(Intellectual Asset Management)共同舉辦的「2020 TIE 創新科技論壇」,於主舞台區以線上論壇的方式展開,特別邀請了國內外的講者,共同就無形資產的價值、技術合作與移轉等智財管理議題作討論。
活動開始之前,經濟部部長王美花也透過線上致詞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戰,都讓產業的競爭情況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國家需要重新審視產業發展政策,企業本身對於自身的研發策略與智財佈局策略也需要相應地調整。」王美花部長更強調過去她擔任智慧財產局局長時,便積極健全我國的智慧財產環境,包括持續改革智財權相關制度、智財人才的選訓及認證、無形資產的評價與融資以及與國際重要機構的合作等。因為有了智財權保護的創新技術,才能如同穿上盔甲又手擁鋒利武器的戰士,真正能上場殺敵!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則引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點出台灣在科技創新的項目(包括如每百萬人的專利申請量等指標)排名第3名,但在資本市場的項目卻僅排名第25名,顯見我國科技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鏈結存在問題。然而,劉文雄院長強調困境正在改變,並提及去年的代表性案例,即工研院於經濟部工業局的支持之下,於2019年8月攜手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成功創造了全台首件以無形資產評價獲得融資的個案,相較以往多使用不動產來作為抵押物的貸款方案,這起成功案例讓各界開始深信無形資產具有其潛在價值性,更是產業升級、智財升級的指標(了解更多:中小信保基金、臺灣中小企銀與工研院 成功核出全臺首宗無形資產融資案)。
左上:Daniel Cole/Law Business Research亞洲主管;左下:Jeff Holman/智財策略主管
中上:蘇孟宗/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中下:趙庭懋/Dolby Laboratories專利許可總監
右上:余義勝/友達光電智財處長;右下:Ed Fish/Tech+IP Captical共同創辦人
那麼,無形資產的價值究竟要如何體現?
近三年曾協助多位客戶創造總價值超過六百萬美元的智財交易,來自Tech+IP Captical, LLC的共同創辦人Ed Fish表示:「正因為智慧財產權的無形性,因而讓它的生態系也變得相當多元!」即玩法相當多的意思,不過相信大家和筆者會有同感,以下這些在台灣都是相當少見的。
Tech+IP Captical共同創辦人Ed Fish的統整
他歸納出市場主要三大模式,包括:訴訟模式(Patent Litigation Financing)、投資模式(Investment Managers)及股東模式(Activist Investors):
- 訴訟模式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種是大家熟知的非實施專利事業體(Non-Practicing Entity,簡稱NPE,常被俗稱專利蟑螂或專利流氓),即透過收購關鍵專利並向廠商提出侵權訴訟來取得賠償金的獲利方式;另一種則是較少聽過的「訴訟融資」,包括如Burford Capital, IMF Bentham及Pravati Capital等,它們透過向需要提起訴訟的原告或事務所提供資金,藉以取得勝訴之後的部分利益(一種「你訴訟、我掏錢,你勝訴、我分潤」的概念)
- 投資模式的操作也是相當多變化,例如將智慧財產權或擁有智財權的公司視為一種潛在投資或融資標的,透過完整的價值評估與分析,一旦被這類公司看上,即可用智財權來向其進行融資以取得資金,於2017年被軟銀收購的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就是代表性公司;又或如IPValue Management透過收購或交易取得專利資產,並透過專利授權來取得授權收入,根據該公司自行公布的數據,自2001年至2019年已獲得超過20億美元的授權金;又再如Cote Captical透過資助企業的研發專案,來取得專利的所有權,再於專利的授權收益之中取得分潤
- 股東模式,筆者真的是第一次聽過(肯定是筆者孤陋寡聞),透過掌握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實際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並就特定議題(如智財權的交易與授權等)向經營階層施壓,最知名的代表案例,就是避險基金JANA Partner曾公開要求高通將晶片部門與專利授權事業分拆開來,藉以提高專利授權事業的價值
從上述Ed Fish的整理可以知道,其實無形資產的價值體現方式相當多元,但他強調企業得先活化自身對於智財管理的思維,跳脫傳統的運用方式,並評估及體認自身所欲達成目的,來挑選提供合適模式的夥伴。
友達光電智財處處長余義勝則提醒大家要從源頭作起,畢竟想要創造高價值的收益,最重要的還是先得有高品質的無形資產。以友達為例,過往面對競爭對手及NPE的眾多專利訴訟,已從中學到教訓,深刻體悟「高價值的專利,需要從研發前期就投入心力打造!」長期實際參與專利交易與授權及國際專利池運作的Dolby Laboratories專利許可總監趙庭懋倒是打趣的說:「專利的價值,常被詬病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樣,各有各的評價!」但他話鋒一轉、語重心長地說:「進行評估時,千萬不能有太多的自我假設,還是要立基於客觀資料!」
Hitachi智財事務主管Satoshi Matsuo的分享
Hitachi的智財事務主管Satoshi Matsuo也以自身企業作分享,隨著Hitachi的業務逐漸從實體產品轉為數位解決方案,Hitachi的整體智財策略也有了轉變,從過往強調阻礙他人進入市場的競爭策略(Strategy for Competitiveness)變更為著重於競合的合作策略(Strategy for Collaboration)。具體步驟有二,第一步須先清楚地盤點與界定出智財資產的價值性,並區分出可轉移及不可轉移的資產,於這個步驟之中,確實做好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步則是將可轉移的資產用來作為與供應商或客戶,甚至是競爭對手,達成策略合作的籌碼,所謂的策略合作也是有相當多元的操作,例如交叉授權(Cross Licensing)、讓與後再回授權(Licensing Back)等。
對於專利交易與專利資產的打造,Uber的專利交易總監Kurt Brasch也有著很深刻的體悟,他提到,Uber還在新創階段時因為專利數量相當稀少,為了避免被狙擊,因而透過專利的交易與買賣來快速大量建立專利組合,而且大多是防禦性目的。然而,Uber在2018年以後體認到資產瘦身的重要性!Kurt Brasch強調:「相較於大公司動輒幾萬筆專利來說,3000~5000件的專利組合數量是個小數目,但其實每年所需負擔的維持費用,對Uber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近幾年,Uber已轉為更精準且有策略性的方式來打造專利組合!對此,該場次的主持人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吳志毅也呼應:「工研院近幾年也一直在進行專利資產的精實,力求每一件專利都有它的戰略目的,不能虛胖!」
根據資策會於2019年的「企業智慧財產管理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受訪的上市上櫃企業對於智財管理的認知,仍是專利與商標的申請與維護,就筆者近幾年的觀察,也是深有同感,除了少數主攻國際市場的企業之外,大多數公司對於智慧財產的管理與應用仍停留於相當傳統的思維。此次創新科技論壇的講者們,分享了許多智財管理的創新思維,筆者也學習相當多,希冀也能讓我國企業有所啟發!
本文為智財散步與工研院之合作文章(經濟部工業局廣告)
撰稿及攝影/馬克斯 專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