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博士看好「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技術突破

從IT革命到ET革命

作為日本主要化學品製造商旭化成株式會社的一員,吉野彰(Akira Yoshino)博士與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博士以及美國紐約州的賓漢頓大學的史丹利·惠丁罕(M. Stanley Whittingham)博士在2019年基於鋰離子電池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在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之前,吉野彰博士也受到歐洲發明家獎的表揚。受獎當時,吉野彰博士表示:「對於他的成就是奠立在專利被認可的基礎上,感到印象深刻。」諾貝爾獎委員會更將吉野彰博士評價為「鋰離子電池之父」。

吉野彰博士發明並製造鋰離子電池的原型產品,其採用碳作為陽極、氧化鈷鋰(lithium cobalt oxide)作為陰極。此外,他也發展了鋰離子電池的基礎技術:在陰極的電流收集器使用鋁,並使其得以被商品化。些發明獲得了多件基礎專利(包括特許第2128922號、特許第1989293號以及特許第2668678號)。

鋰離子電池的出現,曾間接地造成20及21世紀的IT產業革命,而吉野彰博士認為:「我預期鋰離子電池會以ET革命(註:E代表環境或能源,T代表技術)的形式再次改變世界。近年來,因為人類所面臨的能源與環境因素的困境,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大幅增加。隨著5G通訊技術及人工智慧的結合,電動車有很大機率成為人類實現電動化社會的開路先鋒。此外,也可以預見物聯網結合人工智慧後,將促使更多自主機器人在工作場所或家庭等場合出現」。對於這些不能缺少儲能設備的電動車、可再生能源以及小型機器人,若想要進一步普及化,則取決於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輸出、壽命、安全性以及成本。

 

📣 延伸閱讀:站在油與電的路口,從專利情報分析解密汽車產業的下一步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技術趨勢

在2009年與2014年之後,日本專利局(JPO)於2017年,再次針對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專利申請案進行技術趨勢的調查。

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下,由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簡稱NEDO)制定的「充電電池研發路線圖(Roadmap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R&D)」,推動了產學研的合作以及針對該技術的研究開發。根據該研發路線圖,2030年所要達成的目標是500公里的車載巡航距離以及500瓦小時/公斤的能量密度。日本在採用矽基陽極以及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領域超越其他國家,且據悉距離商品化的時間點已不遠。此外,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也積極主動地進行安全改善的研究。種種跡象都反應出電動車對於鋰電池的需求不斷增加,且預計未來幾年內將因為電動車的快速普及,使得鋰電池的使用量會更大幅上升。另外,除了「車輛事故安全」一直是媒體高度關注的問題之外,「成本」也是另一個重要議題。NEDO的研發路線圖將電動車所使用之二次電池的目標成本設定為40萬日元(約合4,000美元),並預計應用於中價位的電動車。

在日本,包括電池製造商、汽車製造商、材料製造商在內的眾多產業都在進行二次電池的應用研究。因此,也建議企業在確保自身技術秘密不外流且仍保有競爭優勢的同時,應該透過簡化生產和再生產工序、避免研發重疊,進一步提高成本競爭力。

 

前五大主要國際專利分類號(IPCs)的分佈

本文分析了2014至2019年之間所公開、與二次電池相關的日本專利申請案,下圖為專利申請量前十名的申請人,其申請案的前五大主要國際專利分類號。

每年公開的申請案當中,最多的主要IPC為H01M 10/04(建築或一般製造),然而,近年來主要IPC為H01M 10/052(具有非水溶液電解質的鋰離子蓄能器)的申請案不斷增加

 

本文經 日本志賀國際特許事務所 授權轉載與編譯,原文在此
編譯/廣流智權事務所 李春霖 專利師
Cover Image/© Johan Jarnestad,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