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慧財產權報告:創新活動走向更多的團隊與跨國合作
在2000年代初期,科學家團隊產出的科學期刊佔總量的64%,而發明團隊產出的專利則佔總量的54%。到了2010年代後期,則分別為88%及68%。
創新活動的合作程度變得更高且更為跨國性,然而在少數國家中仍集中在一些大型群落(cluster)。上述這些調查結果都刊登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於2019年11月12日所發表的最新一期世界智慧財產報告。
該報告聚焦在創新活動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的研究,該研究分析是基於專利上的發明人地址以及科學文章與會議論文集的作者所在地所做的地理編碼(geocoding)。
創新活動的熱點城市
來源:世界智慧財產權報告
報告發現,在2015年至2017年間,三十個熱點城市在所有專利申請活動中佔了超過三分之二,而在所有科學活動中則佔了將近一半。前十大熱區城市分別是:舊金山/聖荷西、紐約、法蘭克福、東京、波士頓、上海、倫敦、北京、班加羅爾以及巴黎。其中,美國的紐約、舊金山以及波士頓這些熱區城市附近的專利申請佔了從2011年至2015年間所有美國專利申請的接近四分之一。
創新活動更趨於國際化
該報告發現,普遍來說,創新活動自過去二十年以來變得更為國際化。在2000年之前,日本、美國及西歐國家的專利申請活動佔全球的九成,而科學出版品則佔全球的七成以上。然而,因為中國、印度、以色列、新加坡以及南韓的成長,在2015年至2017年間,上述佔比分別下跌至七成與五成。
即便如此,科學活動相較於專利活動仍較為普遍。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許多大學與研究機構通常透過與美國或歐洲的夥伴合作而產出大量的科學出版物,然而這些經濟體的專利相對較少。
創新活動來自於更多的團隊合作
該報告的另一個重要發現則是創新活動的合作程度自過去十五年以來變得更高。在2000年代初期,科學家團隊產出的科學期刊佔總量的64%,而發明團隊產出的專利則佔總量的54%。到了2010年代後期,則分別為88%及68%。然而,普遍來說,科學出版品的國際合作仍比專利頻繁。
團隊的成員越來越具規模
此外,團隊的規模也在成長:在2017年,平均每篇科學論文的研究人員數量較20年前多出兩位;另一方面,自1970年代初期以來,專利申請的平均團隊數量也增加為兩倍。到了2010年代中期,有三分之二的發明來自於合作的成果。
同時,以美國與歐洲為首,合作也變得更為國際化。在2011年至2015年間,美國及西歐國家分別佔所有國際間創新及科學合作活動的68%及62%。其他國家的參加者多半是與美國或者西歐國家合作,而不是以彼此合作的方式。
在上述熱點城市及利基群落(niche cluster)內的發明人與科學家更傾向國際合作,對於科學期刊的合作更是如此。該報告也表明即便是與具有更多或類似科學或創新產出的城市,例如東京與南韓相比,美國的熱區城市與其他地區聯繫仍最為緊密。
個案研究
來源:世界智慧財產權報告
該報告包括兩個個案研究,分別是對汽車產業以及農業生物技術。該報告也研究了公司研發的地理分布趨勢。舉例來說,具有外國發明人的美國公司所申請的專利數從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9%在2010年代躍升到38%。在2010年代,在美國跨國公司的所有國際專利申請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發明人來自中國或印度。
你該知道的重點
WIPO主席Francis Gurry在該報告的序言提到,該報告顯示了如何成就「全球相互聯繫」的創新。WIPO主席並補充:「該報告對於保持政策開放及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具體理由。解決日益複雜的技術問題需要規模更大、更專業的研究團隊。國際合作有助於建立這樣的團隊,因此對於推動全球化的技術前沿將是不可或缺的。」
該報告由WIPO首席經濟學家Carsten Fink監製,並由WIPO經濟和統計部門組成的小組編寫。該報告還借鑒了外部研究人員所做的背景文獻。WIPO網站上的完整網頁內容提供了啟動網路廣播、新聞稿、照片、報告主要發現以及互動式地圖的連結。
本文經作者授權編譯,原文發布於IPWatchdog.com
翻譯/李春霖 專利師,廣流智權事務所
編輯/馬克斯 專利師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