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運用專利資訊推演競爭者的產品策略” 這件事

企業運用專利的目的有很多,大家必然同意也是最基礎的一項,是透過專利權來藉以排除他人未經同意實施企業耗費巨資辛苦研發的技術,更甚者,是期待能將專利權這項無形資產,透過各種形式(無論是授權或買賣)貨幣化。

除了上述目的之外,在《閣樓上的林布蘭》一書中,或是其他文章與研究,也都提及企業可以運用專利資訊來 “推演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
字義其實不難理解,但如何真正落實,或者說是如何正確地推演到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便是難題所在。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得對一個產業,乃至於特定競爭對手的產品開發脈絡有理解外,也要對競爭對手如何看待與運用專利的態度有所了解(缺一項都會讓上述的 “推演” 存在大幅偏差,當然,既然是推演本來就會有所偏差)。

你我都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標題,”蘋果的新專利顯示,可能要做一款和任天堂Mii 一樣的社群遊戲”。如果沒有理解智慧型手機產業的變化,或是蘋果公司開發產品的脈絡,其實這樣的 “預測” 著實相當的表面。另外,如果沒有去了解這件專利(及其家族)申請的時機點、地區、狀態、範圍變化等,這樣的預測必然存在的大偏差,例如蘋果公司會不會早就放棄這件專利了呢?

2010年開始學專利,乃至於2013年至2016年間在事務所協助許多客戶處理專利事項,雖然也知道專利資訊可用來推演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但卻也犯了上面所提到了兩大錯誤:沒有了解特定產業的產品開發脈絡、沒有了解特定專利(及其家族)的前世今生。

現在,了解他人申請了那些專利,一樣時刻出現在筆者的業務範疇中。以製藥產業為例,概括來說,透過專利權基本上能做到:

  • 了解原廠藥品的處方設計,及其關鍵處或開發困境

  • 了解原廠是否將或如何延長藥品生命週期,如開發第二代產品,不管是新複合物、新劑型或新適應症

 

管理智慧財產權部門或人員負責事項之分布
(資料來源:2014年國內企業智慧財產管理現況與需求調查)

這件事聽起來對企業的效益很大,但根據資策會科法所於 “2014年國內企業智慧財產管理現況與需求調查” 中,發現實際參與公司營運策略及研發策略的智財人員仍為少數。我想原因不外乎是這件事需要花下較多時間成本,卻又不見得能立即體現。相較之下,透過具體之專利數量的增長,大家才能知道你有在做事(這是個很現實的情況)。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