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專利佈局同等重要的事-專利資產的盤點!

經過多年來產官學研各界的致力宣導,專利佈局的概念與重要性,我國的企業普遍已經有所認知,不管是於自身企業內配置專責專利人員,或是與外部的專利顧問共同合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能計畫性地將創新概念轉換為一件件高質量的專利。然而,隨著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數量漸多(少則百件、多則上萬件皆有),加上各國的專利年費還逐年調漲!另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隨之出現:「企業需要耗費高額成本維持專利權的有效性,但為數眾多的專利權似乎大多沒派上用場。」

「專利究竟是資產,還是負債?」開始有人這樣問。
甚至,有人反而回頭檢討與質疑,投入專利佈局這件事,是否正確?

其實,筆者常把「專利資產的管理」簡單比喻成「彈藥庫的管理」,庫房管理中的其中一大重要項目便是:「定期盤點」,即需要定期地系統性調儲、清點及檢查等(不只是計算數量),來維持彈藥庫的供給質量,並提高彈藥作業的效率。若呼應到專利的部分,僅僅做到專利佈局這件事情,嚴格來說,就只是把與特定武器相應的彈藥進到庫房去,但其實並沒有善盡管理的責任。

專精於智財部門戰略的科睿唯安(Clarivate)智權事業群全球策略發展總監Vashe Kanesarajah,在他所分享的一份報告內「專利組合評估:揭露策略機會」就談到,企業做好智財資產的定期評估將帶來許多好處,包括:能確保智財策略與商業策略相符、找出未充分利用但卻是高價值的智財資產(或可將資產售出或向外授權),以及提高或減少投入特定專利的佈局藉以增加整體綜效等。

至於專利資產的盤點(或稱評估)究竟該怎麼執行?科睿唯安的Vashe Kanesarajah也分享了他的心法,他將其主要分為三大階段:智慧財產權管理、對標分析以及機會辨識!筆者個人則是把它歸類成:內部清查、外部分析、機會辨識,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並不相同。

第一階段:智慧財產權管理(即內部清查),目的在於清查企業過往所投入的專利資產,包括評估資產的規模(數量),但如同前面所述,盤點不只是為了清點數量,故而還需了解專利的申請狀態(申請中或已獲證)、專利的維持度(可以簡單想成專利的年紀)、於目標市場的分布情況,並透過子類別來逐一分類,可以是按不同事業單位或不同產品與技術類別來區分,最後將各個維度做關聯,就能初步看出許多企業之專利資產的現況。

舉個例子,下圖是一張經過清查之後所繪出的不同事業單位於不同技術關注點的專利分佈圖,透過這張圖很快地便能知悉事業單位BU-3的發展主軸為技術K,而事業單位BU-8的發展主軸之一同樣有技術K。

圖一 不同事業單位於不同技術關注點的專利分佈圖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之報告「專利組合評估:揭露策略機會」)

第二階段:對標分析(即外部分析),即所謂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自己說自己的資產價值高,那只是自吹自擂並不夠客觀。在此階段,得客觀地把視野拉高、拉大,將整體產業或市場的情況納入比較與分析,尤其針對特定的競爭對手!

舉例來說,下圖為與競爭對手的專利投入之比較分析圖,即是把自身與競爭對手的專利於各技術領域的分佈情況展開來,並透過不同維度的比較(例如專利的強度與近期投入的程度等),來了解雙方於策略上的差異。例如競爭對手與自身企業都相當投入技術K(專利產出的數量相當),但相較於競爭對手來說,自身企業在此技術領域的研發強度似乎不夠(專利的質量較低)。

圖二 與競爭對手的專利投入之比較分析圖
(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之報告「專利組合評估:揭露策略機會」)

第三階段:機會辨識,其實就是針對前面兩個階段的工作產出,發展出自身企業之商業策略的洞見與提問,例如根據圖一的清查結果,這樣的提問自然而然地產生:「這兩個事業單位是否重複投入研發?將其整併是否能提高集團資源運用效率?」;同樣地,根據圖二的比較分析,「是否要加強人才與資源的投入,追趕競爭對手的先進技術?還是要毅然決然地停掉本項目,將資源投入其他技術領域?」將會是高階主管們需要面臨的決策。

 

下載完整報告「專利組合評估:揭露策略機會」
https://reurl.cc/4mvO72
了解更多專利盤點的心法

 

給那些手上掌管著上百上千(甚是是上萬)件的智財從業人員,從上面這個簡單的案子,應當就能了解到專利佈局之後的專利盤點,包括系統定地整理、分類、檢視、汰除等工作,也是企業做好智財權管理的重要項目!

 

Image by THAM YUAN YUAN from Pixabay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